森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
一、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领域和相关行业需要的,具备林学学科背景,基础宽厚、视野开阔、思维独到、发展潜力大、创新能力强、综合素质高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、研究型为主的拔尖创新型专业人才。
二、培养方式
按照“一主两翼、三位一体”的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,前期实施林学大类培养,学生进校后经过三个学期通识教育及学科基础教育,取得相应学分后,根据学生个人意愿、学习成绩等划分专业,在第四学期进入森林保护专业,按森林保护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。
培养方式采取教师传授引导、学生自学和实践训练,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、素质养成,使学生的知识、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与提高。具体包括课堂教学、实践教学、毕业论文(设计)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、讲座、社团活动等多种培养方式。在培养过程中,专业理论与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,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,更多地采用启发式、研讨式的教学方式,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、动手能力、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。
三、依托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
1.依托学科:林学、生态学、生物学一级学科,由森林保护学二级学科主办该专业。
2.专业核心课程:普通昆虫学、植物病理学、昆虫分类学、植物病原学、森林昆虫学、森林病理学、有害生物控制技术、动植物检疫、森林保护研究技术、森林培育与管理、森保综合实习等。
四、主要实践教学环节
林学认知实习、林木遗传育种实习、普通病虫实习、有害生物控制技术实习、动植物检疫实习、森保综合实习、毕业论文(设计)等。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举例如下:
林学认知实习:第4学期开课,3周,3.0学分。通过野外实习,使学生掌握实习地区的树木、菌类、昆虫种类、岩石与土壤识别要点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分布规律,做到理论联系实际,培养学生独立观察、思考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森保综合实习:第6学期开课,4周,4学分。通过实习,使同学进一步掌握森林病虫害标本采集和制作的方法、标本鉴定的步骤和标本的保存等;能够识别和诊断常见的森林病虫害及其类型;通过对实习地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程度、分布状况、种类及其生物学、生态学特性的调查,掌握森林有害生物的调查研究方法,了解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有害生物的种类、组成和分布;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昆虫、菌物的特征及其生态习性和多样性;初步了解与掌握区域森林有害生物测报与防治规划方案(包括应急预案)的编制能力;培养和锻炼独立观察、思考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毕业论文(设计):主要安排在第四学年,8学分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,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;培养学生深入科研、生产实践、收集加工各种信息、数据的能力,获取新知识的能力;培养学生撰写科研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能力。
五、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、能力、素质
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;掌握林学、生物学、生态学、森林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;掌握文献检索、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,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;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、组织与管理、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,具有独立获取知识、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;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解决林业科研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;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;具有较强的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。
六、学制
学制四年。
七、毕业与学位
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及相关要求,修满本专业规定学分,毕业论文(设计)合格,准予毕业。森林保护专业的毕业生至少修满210.5学分,其中必修课内讲课、必修课内研讨和专业选修共134.625学分,必修实践环节63.875学分,占总学分比例30.34%。
达到授予学位条件的,授予农学学士学位。